时间:2014-09-07来源/作者: 北京市成功轨迹画室 整理:51美术高考网
 / 
关于素描教学的个人语言
51美术报考指南  艺术类院校库  美术志愿填报  

  关于素描教学的个人语言

  在绘画类的所有基础学科中,素描是一门最受重视的学科,因为它的简便、容易操作、效果明显、考核能力全面等特征,使得素描在历年来所有美术高考的科目里占分最大,最被考官看中。而艺术类的考生,特别是初学者和“半路出家”的艺术生,更应该注重素描。在我校的艺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素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在经过几次教研组长带领开展下的总结分析后,我对素描教学这一块领域浮现出几点方案,以供参考。

  因为本人毕业于版画系的原因,在素描教学过程中,我吸纳了版画艺术语言中强烈而丰富的艺术表现效果。在版画中任何一种风格都是可以被接纳,但其最富魅力的还是黑白语言,黑色是浓郁、深沉、神秘、厚实,白色是明亮、空灵、纯洁、虚无。在学生要表现的很多素描作业中,无论是结构为主的还是明暗为主的,都与黑白有关。黑和白是对物体光影明暗结构的高度概括,用有限的语言说同样多的东西,犹如电脑语言0和1可以说出所有信息一样。实践和经验证明,美术高考中,一幅色调丰富而强烈的素描作品,往往能拿到高分。由此得出以下几点素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方面,这些方面建立在已经解决基本形和结构的基础之上,是绝大部分考生中级突破阶段所要面对的部分解决方案。

  1. 感性和理性的问题

  在三小时一幅画的前一个多小时中多用感性来作画,感性的语言在很多僵硬死板的素描中是找不到的。在以前的求学经历中见过三个上海来的女生,她们画的石膏头像几乎是一模一样,三幅完成后摆在一起竟然没有一个人能认出谁是谁的画。一打听,原来这三个女生来自同一个启蒙老师,那个老师教的方法是完全灌输式的,一笔一划照搬照抄老师,而自己的个性全无。我看到他们一个个“能敲出声音来的石膏头像”,面面俱到,可却是一滩死水般的毫无生气,令人惋惜。而今想到这些,对比我们美术班学生个性非凡的27个学生,27种风格,不禁暗自为他们高兴。一幅按照高考要求的素描,在后期应该是理性为主,在对比修改中用眼睛所能观察到的各个色调层次中归纳分层。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大自然的光线会欺骗我们的眼睛,比如在有日光灯和聚光灯同在的教室里,我们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就有两个不同的光源,那么我们该怎么解决不同光源的问题呢?是照搬眼睛所见,设定两个光源?还是无视其中一种?或者主观削弱一种光线的强度?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行。艺术的魅力在于人的主观参与,但这么说并不排斥前面考虑两个光源的观点,两个光源下,肯定还是要经过处理的,我们的眼睛也许太过完美,能看到很多很多丰富的细节,但这并不是艺术的全部,这时候,提炼就显得特别重要。

  2. 工具和材料个性的表达探寻

  美术生似乎比普通生更需要生活里的新鲜和刺激,这一点也同样表现在素描语言上。在高中阶段,他们的工具材料选择就显得有些缺失目的性。曾谈及一位初学者为什么要用木炭条来作画,她的回答是:这样速度快。而对木炭的性能和自己的掌控能力却并不了解。木炭是个好东西,可使用起来难度比较高,一个是它过于丰富的调子变化,易画易擦;二是它难以完整保存。但这个材料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概括简练,易出效果,使得学生不会掉到无限的细节描摹里面去,这对初学者很有利。木炭条要和炭笔结合,必要的细节才得以刻画出来。而铅笔的个性是调子丰富,易擦易改,它可以表现细腻的一面,同样用较浓B数的铅笔也可以达到和炭笔类似的效果,但缺点是上明暗的时候需要一层一层上,比较耗时间,对速度比较慢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但我们看到很多优秀的素描作品多半是铅笔绘制,这点也反映了铅笔这一工具在素描中的地位。而其它如碳精条、自动铅笔、6H的铅笔等都是很多“高手”的独门绝招,不是本次讨论的重点。

  3. 大师作品和考前素描的差异

  大师的作品有很强烈的个性特征和风格表现在里面,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比如印象派画家修拉的素描,他的画面中只有朦胧的灰调,这对于某些没有良好基础的人来说会显得很难理解,因为这里面没有老师说的“线条”,没有明确的形体关系,于是他们会照样画葫芦一样的描出来,却不知画面里只考虑并夸张了光线这一基本元素。当然,也有一些大师的素描比较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如德加、荷尔拜英、丢勒等,德加有很多舞女画的非常随意而不失结构,似乎是几笔勾勒的事情;而荷尔拜英的绝大多数素描是完全值得临摹的,因为他的用线几乎可以奉为经典;丢勒的明暗布局和严谨的画风也可以让人收益匪浅.但我们同样看到有些大师极有可能会成为学生偷懒的对象,比如罗丹的速写,临摹他的绘画是需要有丰富的视觉经验和鉴赏能力为前提的,这对很多考前学生来说不合适。还有些大师,如希勒,他们的画介乎具象和抽象之间,又有很多个性语言包含其中,需要取舍。

  那么大师的作品真的可以奉为经典吗?他们的作品和我们现行美术高考教育中要求的绘画作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个差距可以弥补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

  有很多学生,包括很多老师,会把大师的作品和现在很多书店里能买到的考前类绘画泾渭分明的区分开,可想而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从一开始只知道市面上的畅销考前书上的人名,对古典大师一无所知。于是学生从一开始的读画起点就和最终要领悟的内容之间产生巨大差异。不可否认的是现行市面上确实已经有很多通过讲解古典大师作品来为考生参考的书籍,但往往对考生没有直接效果,考生因为一开始接触到的“首映效应”告诉他们,这些道理离他们几个月后的考试太远,无法直接纳为我用,还是直接临摹优秀考卷比较好。在这样的思想下,美术高考终于让许多人越走越窄。其实,真正聪明的学生自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考试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会通过寻找“大师”和“大师”对话来解除困惑。比如,对一部分长时间临摹速写作业的学生来讲,他们试图通过大量的速写来提高自己的熟练感,但是往往适得其反,真正面对模特的时候,该犯的错误照犯不误,而且致命的是把画画的过分“概念化”。这时候如果拿起笔临摹品味一下大师笔下灵动而富有人文关怀的画面,不失为一种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而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对象,结构不明确的会选择丢勒安格尔,不够深入而“匠气十足”的则可以选择列宾的速写,每个大师都是针对不同种类患者的良药。

  志愿填报:

  51美术一对一志愿填报服务开启,让你不浪费一分上大学!咨询微信:artbaokao

声明:以上整理自(北京市成功轨迹画室)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返回51美术网,查看更多>>
院校大全 各省艺考 专题汇总 美术志愿填报
北京院校 985高校 211高校 九大美院
找画室锦囊 一分一段表 美术志愿报考系统 画室大全
责任编辑:北京成功轨迹画室关键字:
快速检索